在广东国际划船中心观看全运会赛艇比赛时,我注意到这样一幕:水面上,赛艇健儿划桨如飞;对岸绿道上,自行车爱好者鱼贯而过,有人专注疾驰,有人驻车踮脚观赛,还有几名外国友人举着手机追拍赛事,鼓掌欢呼。
当赛场内的竞技激情与赛场外的休闲气氛隔空呼应,这一幕,让“全民全运”的味道格外可感。这场首次由粤港澳三地共同举办的体育盛会,不仅在赛场上演绎着速度与激情,更在神州大地上书写着“全民全运、同心同行”的时代篇章。
三地联办的创新模式,让全运会成为凝聚家国情怀、促进区域协同的坚实纽带。本届全运会由粤港澳19座城市共同承办,大湾区可谓“全家上阵”,创下办赛城市数量纪录。“广东为主、港澳优先”的赛事筹备原则,开创了全运会跨境举办的新模式。从香港西九龙站的全运灯光秀,到澳门大三巴牌坊前的全运会打卡点;从广州塔的实时计分屏,到港珠澳大桥的璀璨灯带……三地多处地标联动之余,更有跨境赛事“无感通关”、数据信息共享、赛事标准互认、志愿者交换服务等创新举措。这不仅是粤港澳协同建设成果的生动注脚,为大湾区更多领域的深度合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更标志着“一国两制”创造性实践的深化,让家国同心的情感愈发浓烈。
参赛主体多元扩容、赛事规模创下新高,更多人在全运舞台一展英姿。本届全运会不仅有1.4万名专业运动员竞技赛场,更有1.1万名群众运动员参与气排球、围棋、龙舟、太极拳等比赛。参赛群众覆盖学生、工人、农民、教师、警察、个体工商户等,从8岁的航空模型少年到81岁的乒乓球选手,真正打造出了“全民参与、全运惠民”的浓厚氛围。
全运会还为“文体旅商”融合注入了澎湃动能。据统计,全国各地配套开展“我要上全运”赛事活动7.1万场,直接报名参赛人数约110万。定向项目决赛走进茂名荔枝园,轮滑预赛落地上海南京路,乒乓球预赛融入鞍山万达广场,佛山太极拳决赛则创新融合醒狮、香云纱等岭南非遗元素……这些活动让传统体育与地方文化、旅游消费深度绑定,形成生活新场景。
当竞技体育的激情点燃群众健身的活力,当大湾区协同经验转化为区域发展福祉,全运盛会已然超越赛事本身,成为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上一篇:在香港,橄榄球奏响主场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