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演示:外显号码是英文、数字均可,随意填写。多条短信同时发送【一次可以发1~10条短信】



高科技短息機是最新的廣告技術,可以將SMS實時發送到您周圍的活動手機而無需任何信用,它意味著100%免費。
本機可以通過500 m的頻率自動向所有操作員發送SMS信息,甚至達到2 km。
您的SMS會發送到機器半徑範圍內最近的手機,而您無需知道手機號碼(無需數據庫)
該機器也可以用於安裝在您的汽車上的Mobile,因此您可以將SMS發送到目標區域。
品牌,外展或廣告活動的一種非常有效的廣告方法。
為什麼高科技短息機可以在沒有信用,數據庫和互聯網的情況下發送SMS?
這種功能強大的高科技終端設備使用基站技術,並且能夠檢測周圍活躍的手機,並可以通過直接從該設備發送的頻率直接發送SMS。
因此,您不再通過運營商發送SMS,而是通過此設備發出的頻率直接傳輸SMS。
因為目前只有AGSMS具有最先進的技術和最好的軟件功能。您在市場上找不到的高科技終端產品的一些出色功能包括:
最長字符(318個字符和1300個字符)
內置頻率查找器的功能
自動切換操作員功能
即插即用功能
GPS功能
一站式控製網站功能(向其他賣家詢問!)
黑名單功能
發件人名稱:数字、英文、字母數字组合發件人!
金秋十月,长白山余脉的层林尽染间,鸭绿江的暖湿气流滋养着千年参脉。作为全国边条参唯一产区、拥有全国最大野山参交易中心的吉林省集安市,正以“名特优新农产品”金字招牌为依托,书写着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篇章。
近年来,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以下简称农行吉林省分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践行“服务‘三农’、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为集安人参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书写了金融赋能特色产业发展的生动答卷。
金融活水激活闲置资源,特色民宿助力乡村振兴
清晨,薄雾漫过集安市太王镇阳岔村前清澈见底的小河,河岸边的民宿里飘出饭菜香——沈阳来的租客在民宿做着早餐,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屋内,像在自家一样自在。
“以前哪敢想,村里闲置的老房子能这么‘吃香’!”阳岔村党支部书记韩凤阳连续多年获评“太王镇优秀党务工作者”,也是村里民宿产业的“领头人”。这位的“新农人”,用5年时间把村里无人问津的闲置农房,变成了经营火热的民宿,而这一切的起点,离不开农行集安支行的金融“及时雨”。
阳岔村距离集安市区14公里,距离五女峰景区仅10公里,河水清澈见底,空气里清爽宜人。可前些年,村里不少年轻人外出务工,一栋栋闲置农房成了韩凤阳的“心病”。“咱村有山有水,还挨着景区,要是把闲置房改成民宿,城里人肯定愿意来!”2020年,韩凤阳心里盘算起这个主意。可真要动手才发现,装修、购置家电样样要花钱,自己手里的资金根本不够。
“一间房装修就得10万,村里那么多闲置房,没启动资金,再好的想法也落不了地。”就在他犯难时,常来村里宣传政策的农行工作人员给了他启发。“农行的人每次来都用‘大白话’讲政策,比如贷款利息,他们不说‘三点几、四点几’,直接算‘一万块一年利息有几百块’,听得明明白白。”韩凤阳索性主动找上门,想试试申请贷款。
农行集安支行的工作人员接到申请后,没少往阳岔村跑,先打听韩凤阳的为人,再看项目可行性。“他们不光看我的计划,还帮我分析风险。”韩凤阳记得,当时全家人都反对他做民宿,觉得“农村搞这个不挣钱”,可农行工作人员一次次走访,帮他完善方案,还建议他参考周边民宿的定价和装修风格。
2023年,韩凤阳拿到了农行25万元的首笔贷款,用于民宿装修。装修时,他特意保留了农房的乡土味,又配齐洗衣机、厨具等智能家电,让客人“拎包就能住,像在家一样方便”。
有了第一间民宿的成功,韩凤阳的底气更足了。他用每年的毛利润再投入,又陆续申请农行贷款,把闲置房一间间改造成民宿。到今年,民宿已经发展到8间,累计从农行贷款达50万元。
民宿火了,村民也跟着受益。3位村民在民宿当保洁、做服务,每月能领工资;旅游旺季,韩凤阳就把住不下的客人往村里大爷大娘家引,“一年下来也能多挣三五千块,对村里老人来说,这可是笔不小的收入!”韩凤阳笑着说。
更特别的是,他把阳岔村的“魂”装进了民宿里。“这里是东北抗联的重要活动地,夜袭阳岔工事区战斗遗址就在我们村。”韩凤阳还发起整理了8万多字的村史,记录村里从1930年到现在的发展变迁,游客住民宿时,既能听红色故事,还能去山上体验挖人参,“让大家不止是住,还能带走咱阳岔村的记忆。”
在韩凤阳眼里,农行工作人员早已不是“业务对接人”,而是“自家兄弟”。刚开始办民宿营业执照时,他对着表格犯愁,农行工作人员主动来帮忙填资料;报税时找不到人咨询,他第一个想到的也是农行的人;就连村里大集上,农行的人都会来跟村民唠嗑,有时还带点小礼物,“比亲戚还亲”。“现在贷款更方便了,手机上就能操作,只要信用好、好好干事,想扩大规模还能续贷。”韩凤阳计划明年再扩几间民宿,“有农行托底,心里踏实,干事有底气!”
从“小作坊”到“大品牌”,精准滴灌滋养参企成长
“要是没有农行的支持,我们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好,更别提打造自己的野山参品牌了。”提及企业发展,集安坤之元参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宁宇感慨万千。
近年来,在农业吉林省分行的精准赋能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从小作坊走向规模化,从粗加工迈向品牌化,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底气十足”。

鲜野山参。人民网记者 马俊华摄
集安坤之元参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最初做野山参粗加工生意——切片、生晒,按斤、按根售卖,规模小、利润薄。
2019年,借着吉林省推动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东风,企业搬迁至清河澳洋野山参交易市场,店面也从原来的30平方米扩大至300平方米。“我们一直想做品牌,宣传、渠道推广等投入很大,店面扩大了,经营成本也随之增加。”孙宁宇说。

野山参展示。人民网记者 马俊华摄
2021年,农行吉林省分行集安支行的工作人员上门走访时,了解到企业的发展困境和资金需求。“那会儿我们正为钱发愁,农行不仅主动对接,还帮我们简化手续,审批速度特别快,真是‘雪中送炭’!”孙宁宇说,农行帮我们制定了融资方案,首笔200万元贷款很快就到位了。

孙宁宇介绍人参酒。人民网记者 马俊华摄
此后几年,农行的支持从未间断:2023年主动为企业申请150万元“农担贷”,2024年贷款额度增至350万元,截至今年,累计贷款已达千万元。这些资金不仅支撑着企业500亩野山参基地的培育,还助力其研发出野山参粉、野山参酒等新产品,从“卖原料”转向“创品牌”。如今,企业还在北京、上海、宁波、杭州等布局了营销店面,“集安野山参”的招牌越擦越亮。
从“举目无亲”到“多证加身”,资金活水解“燃眉之急”
在集安,像孙宁宇这样受益于农行支持的参企还有不少。从南海之滨的广东到长白山麓的集安,从“举目无亲”的创业者到“多证加身”的行业标杆,吉林长青参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青参业”)副总经理杨国栋与父亲,带着对人参产业的执着,跨越千里,扎根集安。
“南方人对人参的热情,让我们萌生了‘溯源’做产业的想法。”谈及创业初心,杨国栋的话语里满是笃定。

长青参业生产车间。人民网记者 马俊华摄
在多数人眼中,人参产业离不开“传统种植”的标签,但长青参业却走出了一条差异化路径。“人参是‘百草之王’,叶、茎、根、花、果都是宝,不能浪费!”杨国栋介绍,企业从创立之初就摒弃“只重人参根”的思维,聚焦人参全成分研究。
然而,高新技术研发与全链条生产的背后,是巨大的资金投入。2023年,长青参业建成新厂房,设备采购耗尽自有资金,原材料采购面临困境,研发一度停滞。“那时候真是急啊,幸好有农行。”杨国栋回忆。

长青参业实验室。人民网记者 马俊华摄
彼时,集安支行对公业务部经理金晏霆早已通过企业账户合作,关注到长青参业的困境。“他们是中小微企业,也是专精特新企业,有技术、有市场,就是缺资金。”金晏霆说,团队多次实地走访,从厂房现状到历年流水,从研发进度到市场前景,逐一核实细节,最终为其投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200万元。2024年企业订单激增,农行通过续贷化解资金流压力;截至今年9月末,共计为其授信1000万元。
至今,金晏霆的手机里还留存着走访的记录与照片。“2023年的厂房还是‘空壳子’,今年已配齐人员与设备。真是一年一个样,我们也特别有成就感。”金晏霆说。

杨国栋介绍人参产品。人民网记者 马俊华摄
农行的资金活水,不仅解了长青参业的“燃眉之急”,更点燃了企业升级的“引擎”。借助稳定的资金支持,长青参业的产品附加值实现“飞跃”。此前产品依赖出口,如今,企业研发的“低农残”产品,订单供不应求,业务范围也从单一人参产品,拓展到三七粉、五味子、黄精加工。
“我们每季度走访一次,只要企业有需求,随时沟通。”金晏霆说,未来,农行将持续做好服务,陪企业走下去,让普惠金融真正流向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
打通服务“任督二脉”,金融活水赋能龙头引领
提及集安人参产业,吉林省集安益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益盛药业”)无疑是最亮眼的名片——作为集安市唯一上市公司、国家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益盛药业早已突破传统制药企业的边界,成长为人参全产业链运营的标杆。

益盛汉参产品展示。人民网记者 马俊华摄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两全’布局。”益盛药业董事、副总经理曲建军介绍,一方面是“全产业链”覆盖:从上游的人参种植基地保障原料品质,到中游产业园的精细化加工,再到下游的营销服务体系,益盛药业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的闭环;另一方面是“全株开发”突破,通过技术创新,从人参根、茎、叶、花、果中研发出近10种国药准字号产品,让人参资源“物尽其用”。
从单纯的药品供给,到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健康方案,益盛药业的转型之路,始终离不开金融力量的支撑。自2020年与集安农行建立信贷关系以来,双方的合作不断深化:2020年,农行集安支行为其授信2亿元,用信1.2亿元短期流动资金贷款;2024年将其变更为1.5亿元中期流动资金贷款,适配其长期发展规划;2025年,更创新推出供应链融资服务,为益盛药业上游子公司发3笔贷款,合计2000万元,打通产业链资金“堵点”。
“农行的支持不是‘一次性输血’,而是‘全周期护航’。”曲建军坦言,无论是扩能改造、新产品研发,还是终端市场开拓,农行始终通过调研精准匹配资金需求,“有了稳定的资金保障,我们才能大胆布局品牌化、规模化、品质化之路。”
今年,企业创新打造集安市首家融合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健康服务平台——益盛汉参堂,助力人参产业从传统原料供应向高附加值健康服务转型升级。

农行集安支行营业大厅。人民网记者 马俊华摄
如果说金融支持是“硬支撑”,那么创新合作模式就是“软动力”。“汉参堂不仅是益盛药业布局大健康领域的新尝试,更成为集安支行链接B端企业与C端客户的‘桥梁’。”农行集安支行行长于昆鹏介绍,通过将农行私人银行客户与汉参堂的高端健康服务对接,实现了“客户共享、价值共创”。“这不是简单的‘朋友圈’,而是以人参产业为基点的‘命运共同体’。”于昆鹏说。
“人参的生长期通常是5—8年,以前一年一还的贷款模式,让农户‘压力山大’。”于昆鹏的话,点出了人参产业的金融痛点。针对这一特性,农行吉林省分行打破“一刀切”的传统信贷模式,推出一系列适配人参产业的创新举措,让金融服务更“接地气”。
在贷款规模上,截至目前,农行集安支行已累计发放人参相关贷款3.36亿元,覆盖种植业、粗加工、深加工、精加工全链条,支持企业13户、个体农户2000余户;在合作广度上,与全国最大的人参产业交易市场——清河澳洋人参交易市场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深度融入地方产业服务体系。产品创新更是农行集安支行的“王牌”,“惠农e贷”“农担通”特色产品,以“额度高、随借随还、利率低”等特点占据乡村市场主力阵地,更针对人参生长期长的特性,根据实际情况将贷款约期延长,解决了农户“年年倒贷”的难题。
此外,农行集安支行还推行“金融助理+金融专干”服务模式,组建了一支由17名金融助理和11名金融专干构成的基层金融服务队伍,全面覆盖127个行政村。“我们积极进村对接村干部,让村干部成为我行的‘监督员’‘检查员’‘信息员’‘审核员’,在推动金融业务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于昆鹏说。
如今,参乡大地上,金融活水持续涌动,产业活力不断迸发。从田间地头的“小额快贷”,到企业车间的“技改资金”,再到全产业的“链条赋能”,农行吉林省分行用金融力量托起了集安人参产业的“致富梦”。未来,农行吉林省分行将继续践行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的初心,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模式,以实在的行动和务实的举措,为吉林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更多金融动能,为吉林省打造千亿级人参产业贡献更多农行力量。
下一篇:莫让小围挡遮蔽大资源(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