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现场。人民网 任晓燃摄
人民网南京11月22日电 (任晓燃)“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21日在南京六朝博物馆举行。会上,聚焦“以文化、绿色与智慧开创滨水城市可持续未来”主题,全球多座滨水城市的领导者分享治理经验,并发布了《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
关于如何延续城市文脉,埃及吉萨省副省长亨德·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阿卜杜勒哈利姆说,吉萨省是埃及最为古老的省级行政区之一,以金字塔、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等独特的历史遗产著称。她表示,吉萨正通过遗产保护、城市发展和国际合作等重要举措,实现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
“在马六甲,我们不仅保护静态的历史遗迹,更致力于活态传承。”马来西亚马六甲历史城区工作委员会主席颜天禄说,今年正值郑和下西洋620周年,南京与马六甲又有着作为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和驻扎地的历史渊源,希望加强与中国的文化及贸易往来,延续宝贵友谊。
“我们高度重视水资源保护,专门成立公司对阿尔特米尔河进行日常水质监测,以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德国迪特福特市市长贝恩德·麦尔还向与会者讲述了迪特福特市和中国的历史渊源:迪特福特被誉为“巴伐利亚的中国城”,这源于其深厚的中德文化交融,多年来通过举办中国节、推动教育交流、促进艺术互鉴及多元共治,将中华文化深度融入城市生活,展现了多元文化共生的活力,未来将继续推动双城友好合作,让友谊之河在文明互鉴中奔涌前行。
城市升级如何兼顾绿色发展?意大利罗马二区区长弗朗西斯卡·德尔·贝洛表示,为实现兼具景观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生态转型,罗马已建成五座临河公园,使得台伯河成为融合体育、生态与社交功能的公共空间。“下一步,我们还要将台伯河打造成交通之河、宜居之河。”
身处全球最干旱地区之一,纳米比亚温得和克市通过开采含水层的地表水、经过处理的城市废水等方式,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市长恩德西哈费拉·拉兰贾呼吁建立相互学习、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与南京加强在环境技术、文化互鉴与可持续城市发展方面的合作,共同利用在河流、水资源方面的智慧,打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科罗拉多河是墨西哥墨西卡利的母亲河和主要淡水来源,墨西卡利市旅游和会展局长玛利亚·穆里略在发言中表示,该市正致力于修复科罗拉多河三角洲与哈迪河支流,通过重建湿地与绿色走廊来改善水质、修复生态系统。当地还设立了水博物馆,在市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大力推广水文化教育。
“工业发展、人口迁移对河流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严重威胁。”尼泊尔加德满都市国际关系办公室对外交往联络官沙利克·拉姆·奥利介绍,加德满都采取了多管齐下的治理策略:发动公众持续开展河流与池塘清理,建设污水处理厂与人工水坝,并修建广泛的河流廊道网络,大力推广绿色交通,推动加德满都成为更绿色、宜居的城市。
滨水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蓝图中,“智慧”不可或缺。得益于丝绸之路与科莫湖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意大利科莫市的纺织业根基深厚,如今已升级为覆盖创意、设计、生产全流程的完整产业链,占据欧洲丝绸产量的80%。科莫市市长亚历山德罗·拉皮内塞介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科莫自2021年起推行“科莫绿水与纺织景观”战略,确保了工业活力与湖泊生态的长期和谐共存。
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市市长扎尔科·米钦表示,借助多瑙河畔的战略位置,诺维萨德正在大力推动以IT、创新中心为核心的产业升级。同时,该市对奥尔玛十街区等历史区域开展风貌保护性翻新,重塑公共空间,更凭借与中国的“钢铁友谊”,建成了高速铁路和多座跨河桥梁等关键基础设施,显著提升了城市活力。
“以文化为根,可以让千年文脉在滨水空间中‘活’起来;以绿色为底,可以让生态修复在工业转型中‘绿’起来;以智慧为翼,可以让城市治理在数字赋能中‘智’起来。”南京市副市长孙百军从文化传承、绿色转型、智慧赋能三个维度,分享了南京发展中的实践与思考。“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中唯一一座屹立于长江之滨的城市,南京正努力探索一条兼具历史厚度、生态温度与科技锐度的滨水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

《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发布。人民网 任晓燃摄
活动最后,与会城市市长、城市代表共同登台,正式发布《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标志着全球滨水城市合作迈入新阶段。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共同挑战,提出四大倡议:
一是秉承开放和包容的理念,迅速采取行动,积极推动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本地化实践,保护大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倡导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模式,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是尊重各大河流域的文明特性,保护、传承发展文化多样性,活态传承河流文化遗产,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当代价值,促进大河流域间文化认同与城市特色营造。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交通便捷、服务公平、环境友好、韧性安全的宜居型滨水城市,营造美丽、开放、包容性滨水空间,促进公共服务平等、开放、共享,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居民。
四是加强跨河联系、流域上下游联系,促进国际合作,构建世界大河城市对话合作网络,建设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交流合作平台,共享优秀经验与发展策略,共创更加美好的大河城市未来。
上一篇:南京小店,多亏有这些场外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