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扬州将超过75%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民生领域
民生“置顶”,幸福“加码”
“总费用9300多元,医保报完剩下的个人自付部分全由财政补,自己几乎没花钱。”家住广陵区的产妇梁女士,前不久在扬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完成二胎剖宫产手术,提及孕产妇住院分娩财政补助政策,她连连点赞。
“食堂菜价实惠,单价最低4元起,60岁以上还打八折。”在邗江区美琪幸福食堂,刚用完餐的张阿姨说。这个社区食堂不仅配备适老化设施,还对社会老年人每餐补贴2元、特困及低保家庭老人每餐补贴4元,开业仅4天,就吸引400多位居民办卡,成为周边十余个社区老人“舌尖上的养老院”。
“置顶”民生关切,幸福账单才更暖心。从生育保障到养老服务,扬州正用“真金白银”织密民生保障网。“在财政‘紧平衡’下,我们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扬州市财政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以来,扬州始终将超过75%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民生领域,一笔笔投入化作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2025年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至750元,较2021年提高20.9%;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补助达108元,让健康防线更牢固。针对困难群体,财政不仅全额资助参保,还为经“三重”保障后负担仍重的家庭提供额外帮扶。“十四五”以来,累计86亿元的医保补助,让424万市民参保率稳定在98%左右。长期护理保险全面覆盖,累计支付6.18亿元,为1.65万失能人员撑起“保护伞”。
社保提标与养老服务升级同步发力。“十四五”以来,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从每月205元增至260元,累计增长26.8%;97.76亿元养老保险补助,保障了325万参保老人的待遇足额发放;7.67亿元尊老金,温暖了高龄群体的心;8亿元财政专项补助,建成235个颐养示范社区和523个社区助餐点,为21万老年人提供更便捷的居家服务。同时,城乡低保标准逐年提高至每月893元,35亿元救助资金为11.7万困难群众托起生活底线。
“十四五”以来,扬州累计投入近20亿元就业补助资金,发放职业培训补贴约1亿元,惠及职工及高校毕业生超17万人次,助力劳动者提升就业竞争力;落实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超14亿元,惠及近30万人,有效减轻重点群体就业期间社保缴费压力。就业见习补贴标准从最低工资标准的60%提高至80%,全市每年安排就业见习补贴资金约1700万元,募集就业见习岗位约3500个,为高校毕业生积累工作经验、实现稳定就业搭建桥梁。
民生改善,不仅在于“保障网”的织密,更在于“幸福圈”的扩大。“十四五”以来,扬州财政积极优化支出结构,有力支持了一批重大交通、文旅项目加速落地。5年来,扬州财政全力保障北沿江高铁、扬泰机场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城市路网日益完善。在文化体育领域,扬州财政全力支持隋炀帝陵遗址公园、非遗珍宝馆等26个文旅项目陆续建成开放;保障2500场文化惠民活动、1000场体育赛事顺利举办,让“宜居扬州”的名片更加亮丽。
政府过“紧日子”,是为了让百姓过“好日子”。扬州财政通过零基预算改革、严控“三公两费”等一般性支出,将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用在民生刀刃上。如今,从生育到养老,从就业到就医,财政的“力度”正持续转化为民生的“温度”,让扬州百姓在共享发展成果中,收获稳稳的幸福。(李鑫津)
来源:新华日报